English

博物学的世界

2001-02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○我们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恢复博物学,是在培养学生关爱自然、理解自然以至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的意义上谈复兴。

○开设《博物学导论》全校公共选修课,目的不在于培养什么博物学家,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。

博物学属于20世纪之前,那时大博物学家有布丰(1707-1788)、林奈(1707-1778)、居维叶(1769-1832)、拉马克(1744-1829)、赖尔(1797-1875)、达尔文(1809-1882)、华莱士(1823-1913)等,生物分类学、地质学、比较解剖学、进化生物学、生态学等能有今日的进展都与他们的“博物”分不开,他们的杰出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甚至一般的世界观。到了20世纪,当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,如杜布赞斯基、洛伦兹、迈尔、古尔德、威尔逊等等,但这时博物学的地位则一落千丈,原因是学科分化了、向纵深发展了。

“分子生物学家传达的信息很明白:让集邮者回到博物馆去吧!”“只有疯子才会想要骋用生态学家。”(见《大自然的猎人》)在新一代科学家看来,博物学的工作方式像是集邮,不断收集标本,然后进行鉴定。50-60年代哈佛大学生物系曾有8个教席,但分子生物学占了7席,“没有人能怀疑他们的成就是否相当,至少整体而言是如此。问题是,没有人知道该如何阻止他们继续霸占生物系,甚至最后消灭了生物学中其他重要的学科。”(见《大自然的猎人》)

传统博物学派很不高兴,他们戏称分子生物学家是一群连红眼蜻蛉和蚁蛄都分不出来的“试管操作员”。

历史进程无情地表明,分子生物学的确狂得有道理,随后几乎所有重大生物学进展都与“试管操作员”们的努力有关,还原方法再次成功,博物学派毕竟已是明日黄花。20世纪50年代前,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,但到20世纪末,博物学最多只是生物学或者地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。分子生物学家在分子水平了整合了生物学,通过操作DNA发展了一系列生物技术,当然还有动物克隆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,对此博物学派只能靠边站。聪明的博物学家都通走结合的道路获得暂时的生存。

学术研究如此,各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如此。

但是,与此同时,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、生态、资源问题日益突出。保护地球、保护人类的家园成了时代最强音,而这些更需要整体的而非局部的、宏观的而非更深层次的理论阐述甚至激情。保护地球、保持生物多样性、爱护环境,一言以蔽之热爱大自然,与自然和谐共处,凭的是什么?是连高粱与玉米不分、沉积岩与火成岩不分、驴与马不分的书斋学识吗?

当代教育失去了教育之为“派地亚”的哺育内涵,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,沦为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手段。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。

那么恢复博物学、复兴博物学,便是一种选择,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。

一门不说走向死亡也算“门前冷落鞍马稀”的学问,能凭几句叫喊就恢复或者复兴?谈何容易!实际上我们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恢复博物学,是在培养学生关爱自然、理解自然以至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的意义上谈复兴。此复兴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,也不会有极深刻的科研成果问世。但长远看,难道这不重要吗?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怎么办?从教育的角度,马上在高校开设《博物学导论》全校公共选修课,目的不在于培养什么博物学家,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,使他们一般地了解大自然,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,从而在他们年轻时就给他们注入一种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,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。据我所知,全国范围还很少有这样的课程,我就曾建议先在北大、师大开设这样的公共选修课。

这样的课程教什么内容?我以为至少包括:少量天文知识,大量地学知识,适量生物分类学和进化论(或自然史)知识,野外生存与考察的基本技巧,适量生态学或保护生物学知识等等,重要的是用当代最新的非线性科学观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人文主义思想把所有这些知识贯穿起来。在这样的课程中也要介绍类似《沙乡年鉴》、《瓦尔登湖》中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学。

转入“正题”。要开设或者自修这样的课程,有哪些现成的砖块可资利用?我将推荐下面的图书。

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三部《天象的启示》(李启斌著)、《变幻多彩的地球》(陶世龙著)和《地质旅行》(贾树芳著)。它们是讲天文学和地学的,是规划中的《博物学导论》中最基本的内容。应当特别推荐《地质旅行》,它有更广泛的意义。现在是休闲的时代,旅游已成时尚,但观光的水准实在不高,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。中国名山大川多得狠,开设各种专线地质旅游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主意。吉林北山及黄山的花岗岩、长春大孤山及峨眉山的玄武岩、武夷山的丹霞地貌,云南的石林,各地的卡斯特地貌等,都可考虑开辟地质旅行。我们的旅游项目好像更关注人文与历史景观,特别是极恶心的假冒伪劣现代人造景物。倘若多些科学内容和自然关爱,会更好些。爱昔日帝王、神佛有什么用,莫不如行动起来,保护好现在的家园。

另三部是地质出版社的《地球科学概论》(陶世龙等编著)、上海科技出版社的《漂移的大陆》(金性春著)和《化石漫谈》(夏树芳著)。陶先生组织的《概论》实际上就是为文、理、政、法、工、农、医、商各科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编的教科书。“绪论”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。此书只有169页,在地学类书中算是较薄的,但写法有创新,是《博物学导论》课首选的一部参考书。此书首印两万册,据说很受欢迎。

《飘移的大陆》是专讲地质学中的板块学说的,是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同类书中最好者。语言生动,叙述准确,是优秀的科普著作。上海科技此次将它与《化石漫谈》修订后以第2版的形式重新推出,值得称赞。顺便一提,该社克莱因的《古今数学思想》也应当重印。

《化石漫谈》也是一部难得的科普好书,插图精细,讲述轻松自然。近些年,关于真假鸟化石、恐龙化石在学术界和大众传媒,屡屡被提起,如能透过新闻热,读一下这部讲述化石一般故事的书,当能拓展视野,更上一层楼。也顺便一提,别指望也去挖掘、走私珍贵的鸟类、恐龙蛋化石。几天前我在北京西三旗市场转,倒是发现有许多贵州产的石燕化石(约3亿年)和海百合化石(约2亿年,十分漂亮)出售,前者每个5-10元,后者每块600-3000元。还有一些加工过的震旦角石(约6-7亿年)和古珊瑚化石在卖,每块数百到数千元不等。从自然遗产保护的角度看,所有这些化石都应限制出售。

最后一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《生物进化》,是已故张昀教授的著作,对于了解进化生物学是一本好的入门书。

不过,我一直没有发现好的关于动植物分类学的普及性读物。这恰是《博物学导论》中极重要的一部分。如有哪位知道,请推荐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